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第六分会场在海口圆满落幕

分享到:
点击次数:675 更新时间:2023年05月04日16:17:01 打印此页 关闭

421~424日,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共同承办,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圆满落幕。

本届会议由李静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朱庆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运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林鸿明(台北大同大学)、彭峰(广州大学)共同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会议以“创新助力双碳,绿色赋能发展”为主题,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进展、产业革命趋势和人才成长途径等展开交流。本次会议开幕式及大会报告座无虚席,现场参会代表二千余人,线上参会人数共计四万余人。

图片1.jpg

大会现场

422日上午,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彭峰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朱庆山研究员、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徐伟副主席分别致辞,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本次颗粒大会,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组委会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同时预祝本届会议取得成功。

接着,422下午和23日全天,大会围绕颗粒计算;氢能与燃料电池;工业结晶与粒子过程;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科学;双碳背景下的流态化技术及应用;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等涉及化工、能源、材料、医学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共计25个分会场展开相关报告,涵盖内容丰富,面向范围广泛。

宁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庆杰教授领导的煤炭清洁利用团队(宁夏大学)和化学工程泰山学者创新团队(青岛科技大学)组织开办了第六分会场-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分会场,邀请23位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做分会场主题和邀请报告,18位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

图片2.jpg

分会场现场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而CO2的捕集和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直接方式。作为CO2最大排放源,煤炭等化石能源燃烧CO2捕集技术有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它们的应用前景主要受制于其捕集成本,化学链、CO2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具有潜在优势。捕集的CO2主要有封存和利用两种形式,而催化转化制备大宗化学品更具有应用前景。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分会场聚焦面向烟气源、工业源、空气源等不同来源CO2的捕集和催化转化技术,追踪CO2吸附颗粒、催化颗粒、载体颗粒等捕集和转化颗粒最新进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模式。

422日下午,宁夏大学郭庆杰教授向分会场参会嘉宾表示了由衷感谢,并为马晶晶老师(宁夏大学)和刘永卓老师(青岛科技大学)颁发分会秘书证书。

图片3.jpg

第六分会场主席郭庆杰教授致辞

图片4.png

分会秘书证书颁发仪式

  随后,太原理工大学黄伟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丽萍教授,宁夏大学赖小勇研究员进行分会场主题报告;青岛大学孙德帅教授,广州大学党成雄老师,宁夏大学白红存研究员,宁夏大学高新华研究员,六盘水师范学院缪应菊教授进行分会场邀请报告;聂孟董,尹银梅,王若彤等三位同学进行分会场口头报告。

微信图片_20230504161555.jpg

分会场报告

  晚宴期间,大会统一组织进行优秀墙报证书的颁奖仪式,分会场郭拓同学和胡晨烨同学荣获优秀墙报。

图片5.jpg

优秀墙报颁奖仪式

423日上午,东南大学沈来宏教授、中南大学孙朝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王翠苹教授进行分会场主题报告;东南大学王晓佳副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任勇副教授,四川大学王岩研究员进行分会场邀请报告;徐胜男,王若彤,袁鹏星等三位同学进行分会场口头报告。

7.jpg

分会场报告

  下午,华中科技大学李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罗光前研究员,青岛科技大学田红景副教授进行分会场主题报告;郑州大学周俊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张海霞副研究员,宁夏大学何育荣副教授,河北工业大学陈建新教授,宁夏大学李平教授,西安科技大学王德超老师进行分会场邀请报告;许晨欢,宋峥元,余书范等三位同学进行分会场口头报告。

8.jpg

分会场报告

分会场报告完毕后,经评选宁夏大学袁鹏星同学和中南大学余书范同学获得优秀青年口头报告,山东科技大学王翠苹教授为两位同学颁发获奖证书。

9.jpg

优秀青年报告颁奖仪式

最后,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分会场进行了全员合影留念。

10.jpg

参会人员泰山厅合影

11.jpg

参会人员青青草地合影

本届大会是应我会发展需要、继承我会历届学术年会的全国性高层次颗粒学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在为期四天的会议时间里,与会专家交流透彻、深入合作,分享新进展、新思想,发现新问题、新机遇,构建新合作,搭建新友谊,充分促进了颗粒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推动了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助力人才成长。


上一条:“煤炭清洁利用”团队202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下一条:郭庆杰教授团队参加第二届中国化学链会议并获奖